编者按
截至目前,“南昌城里有点田”秋收活动话题登上多个新媒体同城热搜榜,居抖音热榜之首。相关报道全网浏览量突破千万,单日互动量逾万次。市民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活动照片、视频,留言称“这就是理想的城市生活”“期待带孩子参加下一季”。这场秋收活动已超越单一的农事体验,成为连接都市与田园、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,成为南昌推动“网红城市”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亮眼篇章。
活动于10月12日上午在九洲公园“一亩三分地”举行。百余名少先队员与“穗穗丰登”小使者化身“小农夫”,在金黄的稻浪中亲身劳作,完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“农耕文化实践课”。
活动吸引了数十家媒体及网络大V参与报道,涵盖中央、省、市三级媒体。中国新闻网、人民网、大江新闻、经济晚报、江南都市报、洪观新闻、南昌日报、南昌电视台等媒体进行集中报道。《南昌晚报》以头版头条重点展现本次活动的特色与亮点。
在网络平台上,各类融媒体平台在当天发布新闻稿、视频30余篇,迅速登上抖音平台南昌热点榜TOP1和新浪微博同城热点榜前三,相关内容阅读量达600万次,获新浪、网易等新媒体平台转载。与此同时,网络大V与学生家长、参观市民在微信视频号、抖音微博等平台广泛发布活动细节,引发网络广泛热议,创建出“南昌城里有点田”“小孩哥小孩姐眼里全是活”“红领巾化身小农夫”等热门话题。
沉浸体验,文化传承:从“割稻”到“悟道”的实践课堂
秋收活动以“沉浸式劳动体验”为核心,将九洲公园的“一亩三分地”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“自然课堂”。在农业志愿者和专家的指导下,学生们分组协作,学习镰刀使用技巧,亲手割稻、脱粒、装袋,并在田间仔细拾穗,让“粒粒皆辛苦”不再只是课本上的诗句,而是触手可及的劳动成果。活动还设置了农耕科普互动区,通过“二十四节气农事图谱”“水稻的一生”“农耕工具演变史”等主题展板,系统展示农业文明的发展脉络。从传统农具到现代农技,学生们在动手与动脑之间,完成了一次对农耕文明的深度认知与情感认同。
这场活动让农耕文化从书本走向现实,从记忆回归生活。孩子们在泥土的触感、稻谷的香气和收割的声响中,建立起与土地最直接的情感联结。这片“一亩三分地”,以其最朴实的方式,完成了对年轻一代的劳动启蒙。
四季耕耘,持续升温:回顾“南昌城里有点田”品牌成长之路
“南昌城里有点田”并非一次性的节庆活动,而是九洲公园精心培育的城市田园品牌。从初夏到深秋,这个品牌以土地为纸,以农时为笔,绘制出一幅生动立体的四季农耕画卷,让市民在每个季节都能找到与自然对话的独特方式。
6月21日的“夏至祈丰·稻香九洲”插秧体验活动,为“南昌城里有点田”主题的系列活动拉开序幕。25组亲子家庭赤脚踏入温润的水田,在《悯农歌》的悠扬旋律中亲手栽下嫩绿的秧苗。通过祈丰仪式、农耕舞蹈等活动,感受夏至时节的劳作之美感悟生命成长的初始历程。
7月20日的“夏日钓虾·星空观影”活动展现了都市田园的另一种可能。夕阳西下,家长带着孩子手持钓竿,在稻田边的水渠中寻觅龙虾踪迹;夜幕降临,红色主题电影在星空下缓缓放映。这场融合田园野趣与红色文化的夏夜盛宴,让市民在繁华都市中找到了属于田园的浪漫与惬意。
金秋之际,九洲公园推出为期八天的“南昌城里有点田”之国庆中秋活动。以“市民露营”为核心,配合特技飞行秀、本土乐队演出、低碳市集等六大特色板块,打造出“不离城的微度假”新模式。中秋之夜的传统灯谜、手绘纸伞、星空影院等活动,更让团圆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,成为黄金周期间南昌文旅的一大亮点。
从春种到秋收,从白天的农耕体验到夜晚的田园休闲,九洲公园正在用实践证明,城市与田园并非对立,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可以完美相融。
以本次秋收活动为契机,九洲公园将继续深化“城市公园+劳动教育+文旅融合”的发展路径。未来,公园将围绕“沉浸互动、成果共享”的理念,推进“秋收下半场”的延伸拓展,将收获的稻米加工成米糕、米粉等特色食品,利用稻草制作手工艺品、创意稻草人等文创产品,实现从“田间到指尖”的价值转化。
在此基础上,公园将持续完善“共建、共治、共享”机制,根据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需求,拓展农事体验、亲子互动、节气课堂、生态研学等多元场景。通过政企联动、家校协同、社会参与的有效合作,将这里逐步打造成为集生态涵养、劳动教育、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——既是市民亲近自然的“城市后花园”,也是青少年感知农耕的“校外实践场”,更是南昌文旅融合的“城市新名片”。
九洲公园持续耕耘的过程,正悄然重塑着城市生活的内涵。当稻穗在都市中央摇曳,当农耕记忆在亲子互动中传承,九洲公园种下的不只是稻谷,更是一种文化根脉、一种城市态度。这条让城市留住乡愁、让传统对接现代的发展路径,正在为南昌这座“网红城市”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更可持续的发展活力。